2016年12月10日星期六上午9:30,bwin官网中国官网在玉泉校区邵科馆211报告厅举办了“科学与中国”系列讲座之陈发虎院士论《人类扩散、东西方交流与史前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报告,报告会由刘仁义教授主持,由院长陈汉林教授致辞,报告会吸引了许多相关专业及感兴趣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前来学习交流。陈发虎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资源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的副理事长,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自然地理和环境变化领域最杰出的专家学者之一。
陈院士从兰州及兰州大学的历史谈起,赞叹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和沙漠大自然的瑰丽,介绍了兰州大学地理学的杰出人才和研究团队,并提到中国现代的季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由竺可桢、涂长望等研究了中国大陆夏季风分类以及夏季风在中国大陆上北进过程,在20世纪50-60年代,叶笃正先生领导了对亚洲大气环流和季风的结构、季节突变以及青藏高原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到了许多成果。陈院士在引入介绍人类起源、演化和史前全球迁徙的话题时,抛出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如何生活的更好?”、“我们到哪里去?”的三个问题,紧接着介绍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动植物演化概况,以及人类演化过程中诞生的奥杜威文化、阿舍利文化、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提到人族是广义的人类,而人属是狭义的人类的观点,从猿到人的转变原因则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经目前研究表明,早期人类是从非洲开始不断迁徙、途径欧亚大陆、最终抵达南美洲的,逐渐形成了全球人类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化,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全球扩散过程示意图。关键结点的文化证据表明不存在距今10-5万年间的人类演化空白,陈院士讲述了出非洲说依赖中性理论和出东亚说依赖上限理论,并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出非洲的前提基础是基因组90%不受自然选择,出东亚则反之”。
陈院士接下来针对史前人类迁徙中的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事实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即对“When, Where and Why did their ancestors inhabited in TP ?”这个问题的回答。陈院士研究团队对怒江中游地区石岭岗遗址6颗人牙结石提取了淀粉粒和植硅石,重建了该地区2500年左右的人类食谱;此外,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和全球主要气候事件表现一致,进一步确认了定量重建的公海降水气候记录的可靠性。副院长张亚平团队的相关研究表明,现代人线粒体DNA研究显示,现代藏族人群的母系祖先主要于中全新世来自中国北方,少量人群可能来自末次盛冰期前后青藏高原上的旧石器人群。陈院士认为是农业促使人类3600年前永久定居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经历了三个阶段:距今5200年以前旧石器人群季节性渔猎在青藏高原;5200~3600年定居海拔2500m以下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河谷地带;3600年以来定居3000m以上的高海拔青藏高原。陈院士在讲述仰韶文化时候一并介绍了浙江河姆渡遗址和良渚文化,带我们一起回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陈院士还向我们讲述了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到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史前人类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在其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陈院士以他严谨客观的治学态度、丰富深厚的考古经验、谈古论今的深邃情怀给大家作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还提出了旧石器和早期新石器时代旧石器和早期新石器时代人群在TP活动历史、史前人类对TP缺氧和高寒环境的生理和文化适应过程、青稞(裸大麦)的适应和驯化等这些未来继续探索的研究问题。在座的教授、老师、学生对陈院士的研究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讲座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积极的提问和深入的探讨,交流了早期非洲人类远离家园的内外原因、早期人类往青藏高原迁移的驱动力和缺氧适应过程、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青藏高原上文化等多方面的独特性及其历史内涵等问题,报告会在一个和谐活跃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