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我院地质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吴鸿翔的学位论文《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指导教师:章凤奇、陈汉林)获2022年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省共评出63篇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4篇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04篇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介绍
吴鸿翔2022年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我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2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Earth-Science Review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Precambrian Research和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地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
博士学位论文简介
塔里木克拉通和中天山、伊犁地块作为中亚造山带南缘重要的陆壳组成单元,保存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记录和连续的沉积地层。厘清塔里木与中天山、伊犁地块的新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是理解中亚造山带南缘微陆块构造起源的关键,也是认识这些块体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关系的重要依据。论文以塔里木西北缘新元古代几期关键构造-岩浆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厘定其构造-岩浆事件的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数据,建立塔里木北缘与中天山、伊犁地块之间新元古代岩浆、变质、盆地沉积和源-汇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提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陆块新元古代从汇聚到张裂的构造演化新模型,有效解决了持续近二十年关于两个陆块前寒武纪构造亲缘性的学术争论,进而探讨了塔里木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裂解的关系。本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20772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6YFC0601004)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7ZX05008-001)等联合资助。
博士论文主要成果(已发表部分):
(一)提出阿克苏群中新识别的复式岩墙(由变形花岗岩和辉绿岩组成,图1)代表了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造山阶段后的两期岩浆活动事件,具体限定了阿克苏群发生蓝片岩相变质的时代(~800-780 Ma),也揭示了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中期(780-760 Ma)由挤压造山到板内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Wu et al., 2024) (JCR-Q2区, SCI-IF: 3.8)。
图1 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阿克苏群中新发现的复式侵入岩墙
(二)提出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震旦纪苏盖特布拉克玄武岩(~615 Ma)的喷发与相应的盆地沉积环境转变和物源转变是新元古代晚期从大陆裂谷向被动陆缘演化的重要响应(图2),也是伊犁-中天山地块与塔里木西北缘发生最终裂解的重要标志。塔里木西北缘与伊犁-中天山的裂解是新元古代晚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最终解体的一次重要构造事件。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Wu et al., 2023)(JCR-Q1区, SCI-IF: 4.9)。
图2 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地区震旦纪玄武岩和盆地沉积充填序列
(三)建立了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新元古代“碰撞造山”构造新模型(图3),明确了二者新元古代的板块边界条件和构造演化过程,认为经典威尔逊旋回板块体制对新元古代中亚造山带南缘陆块的构造控制。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新元古代一系列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盆地沉积和源汇过程,为理解中亚造山带南缘前寒武纪大地构造过程和微陆块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为中亚陆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地质条件约束。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 (Wu et al., 2022) (JCR-Q1区, SCI-IF: 12.1)。
图3 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新元古代从汇聚到张裂的构造演化新模型